思政115
思政115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思政115 >> 正文
    思政115 · 传播者 · 第十四期 · 红色故事
    2017-05-26 02:14 作者: 编辑:szb    (点击: )

    思政115 · 传播者 · 第十四期 · 红色故事

    .  红军桥的由来

          在瑞金叶坪村,有一座横跨奔腾咆哮的绵江河的桥,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。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,即叶坪革命遗址群。这座桥被群众称为“红军桥”。这座桥,是党和苏维埃政府和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“连心桥”,见证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关心群众生活的红色历史空间……

         故事还得追溯到1932年,毛泽东和修桥乡干部一起,保质量,赶时间,抢进度,连续干了四天,一座简易牢固,安装了木栏杆的新木桥横跨在绵江河上。饮水思源的当地人民,为了感谢毛泽东帮助他们修建新木桥,便把这座桥取名为“红军桥”,这一称呼一直保留到现在。

    . 山坳里的“开国大典”    

     

          1931117日,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在赣南偏僻的山坳小城瑞金,举行过一次场面热烈的标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“开国大典”。

         早在1931121日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副主席项英、张国焘联名发表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号布告》,正式宣布: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!

         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,当时主持山坳里的“开国大典”的毛泽东、朱德等人,十八年后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主角。人们不得不惊叹: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,不愧是十八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预演!

    .  17棵烈士“信念树”

          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的后山上,一棵棵苍翠挺拔的松树连成一片,其中17棵树上还钉着写有名字的小木牌,人们称其为烈士“信念树”。这里有个壮美的故事。

      上世纪30年代初期,当时仅有43户的华屋家家都有人参加革命,其中17名青壮年在苏区“扩红”时参加了红军。为表达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,参军前夕,他们相邀到后山的蛤蟆岭上,每人栽下一棵象征万古长青的松树。兄弟们约定:革命成功后,都要省亲故里,回报乡亲,如果有人“光荣”了,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,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。

      然而,勇士们再也没有回来。由于他们音讯全无,当地政府给他们的亲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。但乡亲们根本不相信17个儿郎会全部战死沙场,总觉得有一天他们都会回来。为了寄托思念,他们给17棵松树分别钉上一块小木牌,用红漆写上种植者的姓名,以当地最古老的方式祝福远方的亲人一路平安。

          青松依旧在,不见儿郎归。无情的岁月没有给守望者们一个欢喜的结果,撕裂的心灵慢慢接受了残酷的现实。为了让客死他乡的华氏兄弟有一个灵魂安息处,华屋人把烈士生前种植的17棵松树称为烈士“信念树”。

         从此,这17棵烈士“信念树”不仅寄托了村民的无尽念想,更成为华屋人在艰苦岁月中坚强生活的不懈动力。

    华崇宜  华崇森  华钦恩  华钦仑  华质彬   华钦柏  华钦梁  华崇煌华崇沂  华桃生  华德和  华树生  华钦材  华德思   华崇松  华钦遥  华崇球

               供稿人:1501班  

    编辑:张霞

    终审:冯旭

    投诉

    上一条:思政115 · 思想者 · 第十六期...
    下一条:思政115 · 传播者 · 第十三期...
    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吕梁学院思政部(系)